【新人心语】汗水淬炼的成长印记

————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工作心得

发布日期:2025-07-24     信息来源:佛山项目群   作者:龙胤亨   字号:[ ]

2025年7月的佛山,骄阳似火,蝉鸣声声。作为水电七局佛山项目群的新生力量,我有幸投身陈村镇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一线工作。初次踏入社区时,岭南特有的湿热气息裹挟着草木泥土的味道扑面而来,而那些身着橙色工装、皮肤黝黑的师傅们投来的探究目光,更让我深刻意识到:这场防疫战不仅是技术与体力的考验,更是从象牙塔到现实社会的生动跨越。

除草清理:以匠心斩断疫情传播链

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元凶——伊蚊,最喜藏身于杂草积水的阴暗角落。我们的任务便是彻底铲除这些“蚊虫温床”。

李师傅是团队里的“老江湖”,他挥舞镰刀的动作行云流水,一边示范一边传授心得:“除草如治病,治标更要治本。若只割表面,一场雨后又成‘野火烧不尽’。”初握镰刀的我,笨拙地模仿他的姿势,不一会儿便腰背酸胀。李师傅见状,笑着递来一瓶盐汽水:“后生仔,干活要像打太极,刚柔并济才能持久。”在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,我逐渐领悟到了门道:低矮杂草斜刀割,深根植株连根掘,墙角沟渠需“掘地三尺”。烈日下,汗水浸透工装,但看着社区焕然一新的面貌,那些被晒脱皮的脖颈和磨出水泡的手掌,都成了值得骄傲的勋章。

以心换心:防疫是技术,更是人情

清理垃圾时,我遇见了社区老清洁工张大伯。他起初对我们这些“穿工装的”充满戒备,用浓重的粤语嘟囔:“你们拍拍屁股走人,烂摊子还得我们收拾。”我没有辩解,而是每日提前到岗,默默帮他分类垃圾。渐渐地,张大伯敞开心扉,指着角落的破瓦罐告诉我:“这些‘古董’最容易养蚊子,后生仔要盯紧咯!”

最难忘的是改造废弃村房。推开斑驳的木门,几个积满污水的大缸赫然在目,蚊虫如黑雾般腾起。我们五人耗时半日,抽污水、铲杂草、撒药粉,汗水滴入泥土的瞬间,竟有几分“汗滴禾下土”的诗意。收工时,居民们塞来的冰镇凉茶,让所有疲惫化为甘甜——原来,防疫的终极密码,是让专业与温情共生。

蜕变:在泥土中扎根,在协作中成长

这场战役教会我的,远不止技能,严谨是底线:李师傅会为一条未清的沟渠反复弯腰,村委们不厌其烦地挨户宣传,让我明白“天下大事必作于细”;

协作是力量:消杀组、宣传队、清理分队各司其职,如同齿轮咬合,印证了“独行快,众行远”的真理;坚守是信仰:蚊虫繁殖周而复始,唯有将日常维护化为习惯,方能筑牢防线。

结语:脚下有泥,心中有光

这段烈日下的防疫征程,是我职业生涯最珍贵的启蒙课。它让我懂得:再宏大的蓝图,也需从一砖一瓦垒起;再精妙的理论,终须经汗水淬炼方能落地。未来无论身处何种岗位,我都会铭记佛山夏日里那些沾满泥土的手套、晒得发烫的安全帽,以及居民递来凉茶时眼里的笑意——它们时刻提醒我:真正的成长,永远发生在最贴近土地的地方。(责任编辑 隆可奕)
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